企業要想生存,必須要以最優成本,為客戶、為自身創造更好效益,才能實現正向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鍛造廠始終以市場為前提,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通過持續改善,推動精益化管理,實現成本最優;通過深化變革,提升市場競爭力,向變革要效益。
持續改善,推動精益化管理,實現成本最優
在鍛造廠,改善,幾乎人人參與,時時進行。2021年1月,針對市場需求攀升引起的噴丸工序瓶頸,制造管理科聯合質量保證科、清校車間、產品研發科開展“優化小鏈軌節拋丸工藝”改善,經3輪改善驗證、生產驗證和綜合評估,實施后,產品生產周期縮短近一個班次,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有效保證了市場交付能力。
……
類似改善,還有很多。
眼睛向內,突出效率提升和成本改善,立即變、馬上改。鍛造廠按職能管理對產品成本結構進行逐一成本分析與控制,由各職能部門建立專業團隊,分別從動能、模具、材料、外委、包裝等生產過程觸點開展分析活動,實現各業務環節成本可控,做到各環節成本最優。
緊盯客戶,基于市場競爭和產品收益,控成本、提效益。鍛造廠建立產品報價與商務對標分析模型,從市場的需求價格反推產品成本可改善空間,通過反推式的成本改善活動,使產品價格與市場接軌。
在開發某自主品牌乘用車變速箱產品過程中,為嚴格控制成本,鍛造廠運用收益模型,尋找改善機會,深挖成本空間,在客戶持續要求降價前提下,仍實現了一定收益性,年銷售額穩定在1億元左右,滿足了客戶需求,穩住了市場份額。
立足現場,圍繞精益制造和過程管控,找機會、抓改善。建立逐個產品分工序成本模型,對每個產品每個工序的成本進行精細化分析,清晰工序各環節之間的成本,洞察成本異常(動能消耗/材料浪費/人工不合理等)并及時改善。
鍛造廠通過成本的精細化控制,在保持一定收益的基礎上優化產品市場價格,靠價格競爭力持續獲得某公司的鏈軌節產品訂單,每年超過1億元。
同時,對通過改善仍然失去競爭力的產品,果斷放棄,主動退出,避免收益損失。通過構建多維度成本管控與收益改善模式、長期對產品成本精細化的動態管理,鍛造廠實現了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穩定成效。工廠平均每年模具壽命提升13.9%,綜合材料利用率提升1%,動能利用率提升11%,質量綜合損失降低13.9%,每年可實現降本1500余萬元。
從整體效果看,在材料市況上漲、能源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漲、客戶需求產品降價及市場縮量競爭的情況下,鍛造廠多年保持盈利,盈利能力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編輯:詹明星 校對:丁艷霞 審核:陳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