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走進東風鍛造有限公司鍛造廠,在精心打理的廠區里,紅梅開得正艷,櫻花含苞待放,到處春風拂面、生機勃勃。在紅花碧樹的掩映下,打鐵的聲音好像也變得溫柔。這是傳統的生產旺季,但是,當你走進車間,卻看不見昔日的人聲鼎沸,映入你眼簾的是銀盔素甲鋼鐵武士,在不知疲倦地上演”火中取栗“的絕技;一臺臺無人駕駛的叉車,在車間穿梭,準確地將物料送到工位……
這些動人場景,是幾代鍛造人的夢想!也是他們孜孜不倦地耕耘新質生產力所綻放的幸福之花。
機器人把他留了下來
今年33歲的聶宏碧,2014年大學畢業來到東風公司,在入職教育的過程中,他觀看了介紹東風公司的紀錄片,參觀了東風商用車聯合工廠。現代化的車間,機器人裝配線,令他眼花繚亂,也滿懷憧憬,他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但是,當他走進所在的工作單位,進入鍛打車間時,眼前的一切又使他如墜冰窟——千百年的打鐵方式沒有變!六、七十年代的老舊設備沒有變!反差之大實在出乎他的意料。怎么辦?在北上廣深的師兄師弟們向他伸出橄欖枝——來吧,這里有你大顯身手的地方!走不走?小聶在廠區外馬家河道上,一圈又一圈地徘徊著。
懵懂之間,時間到了2015年,在當年的職代會上,鍛造公司宣布:為了緊跟汽車行業“五化”發展步伐,公司將通過“三化”,即: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實現東風鍛造的現代化。自動化被提上議事日程,讓機器人成為打鐵人是重中之重。
”小聶,經過慎重考察,你來機器人項目組吧!“當領導把這個消息告訴聶宏碧時,他有點喜出望外,立刻給同學發了一個短信:”謝謝你們的好意!我將扎根東風鍛造,盡管現在還是一張白紙,但我一定能畫出最美的圖畫。“
聶宏碧是幸運的,他幾乎參與了鍛造廠裝備自動化的全過程,與機器人一同成長,并在崗位上大顯身手。現在他已經是鍛造廠(掛職)副廠長,裝備管理負責人。
差點“流產”的機器人
擺脫落后的生產方式,對傳統設備進行自動化改造,煥發東風鍛造新活力,是東風鍛造人認準的一條必由之路。早在2010年,鍛造公司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但是機器人供應商由于對現場不太了解,加上工廠技術人員經驗不足,機器人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2年后無果而終。
2015年,公司再次成立自動化項目組,首次選用坐標機器人,在前梁2#應用取得初步成功。但是,正當大家準備擴大戰果之時,卻在現場遇到重重阻力,本該最歡迎機器人的一線員工,幾乎讓這個嬰兒胎死腹中——他們要求拆除機器人!
原來機器人上馬,正是商用車市場井噴之時,當時生產非常緊張,還在調試期的機器人,不僅不能給生產幫忙,反而成為車間完成任務指標的絆腳石。”情緒“捉摸不定的機器人,使生產效率沒法保障,質量出現波動,成本更是沒法控制,而這些都和每一名員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員工來說,機器人”搶飯碗“的擔心眼看變為現實;對車間管理人員而言,面對冰冷的機器人也有點望而生畏——怎么管?傳統的那一套,肯定不管用了。
人們的擔憂不無道理,機器人上馬卻勢在必行。公司沒有強行硬推,而是采用了靈活的激勵政策,保證機器人調試期間車間指標不受影響。因勢利導的制度創新,使大家的抵觸情緒轉化為參與的動力,日久生情,逐漸愛上機器人。2016年在前梁3#使用國產6軸機器人,實現了整線自動化,徹底告別了人工打鐵的原始生產模式,獲得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科技項目二等獎。嘗到“甜味兒”的鍛造人,決定乘勝前進,自動化改造升級進入快車道,僅2023年就上了26臺機器人,目前鍛造廠共有60臺機器人在線使用。
圓夢一代鍛造人
前梁班班長徐鋒,一個標準的打鐵漢子,身材敦實魁梧,走路”咚咚“有聲。每天他拿著作業記錄單,走進工作現場,首先來到電腦顯示器前,輕點鼠標,機器人的工作表現一目了然。他說,機器人打鐵是鍛造人的夢想,它改變工廠面貌,也改變了員工!
生產方式的變化,改變了公司人員結構。徐鋒說:“不上機器人,不搞自動化,別說工廠不能發展,連人也招不到了!”
正如徐鋒所言,翻砂工、打鐵漢,一直都是人們認為的兩大艱苦職業,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對鑄鍛工廠更是望而卻步。近幾年鍛造公司一直深處用人困境,正是有了機器人年輕人才愿意來到鍛造公司,李世雄和王師、王龍兄弟,就是其中三位。
李世雄,2017年進廠,標準的零零后,入職時正好17歲,稚嫩的肩膀幾乎難以承受鍛造的重壓。他說,每天工作起來看不到太陽,也看不到盡頭,最累的時候,回到家渾身就像散了架一樣。繁重的工作治愈了他的網癮,因為沒有力氣拿起手機。也沒有時間和勇氣談戀愛,他不好意思跟對象說自己是個打鐵漢。后來他調到模具車間,聽說前梁車間要上機器人,李世雄覺得眼前一亮——這是他的戰場。于是,他又報名回到了前梁車間,從安裝、調試到生產,幾年下來他迅速成長為車間技術骨干。他說:“以前是打鐵漢,現在是技術員,對象也找上門了!”說到這里,他笑得一片燦爛。
王氏兄弟也是兩位追夢人。來自河南農村的小伙子,進廠初衷就是掙點錢回家娶媳婦,沒想到,工廠幾年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當老鄉們得知現在是機器人干活兒時,羨慕的眼神使他們感到由衷地自豪,心中也有了根扎東風鍛造的信念。一干就是十幾年,目前,兄弟倆已經成為徐班長的左膀右臂。
鍛造未來夢工廠
東風鍛造是員工圓夢的舞臺,也是企業決策者筑夢的沃土。2019年,東風鍛造有限公司發布“152事業計劃”,鍛造“黑燈工廠”的夢想躍然紙上。以機器人為代表的裝備自動化已經成為促使鍛造公司轉型升級的火車頭,通過機器人應用,以點連線,以線帶面,不僅推動了東風鍛造從傳統制造到現代化制造的躍遷和蝶變,也拉動了鍛造公司的體制機制與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匹配,重構了鍛造廠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生態。
新質生產力,激發新活力。2023年,集54年技術積淀之大成、烙上鍛造印的“天錘”1號橫空出世,宣告東風鍛造從買設備到賣設備的轉變。就在同一年,經過十幾年的引進吸收,鍛造人最終掌握了機器人自主集成和開發能力,使機器人具備了造血功能——從機器人使用到技術輸出,當年拿到350萬元的訂單,2024年,已經有330萬的訂單。
裝備自動化,不僅解放了鍛造員工,也使這個傳統國企煥發勃勃生機。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近幾年,汽車市場更換賽道,競爭加劇,傳統制造已經無法接到高端客戶訂單,一大批汽車零部件企業被淘汰出局,而東風鍛造屹立不倒,裝備自動化就是打開新興市場的一把金鑰匙。
對于東風鍛造來說,未來還有夢,打造“黑燈工廠”的夢想依然念茲在茲。為此,鍛造廠在“152事業計劃”的指引下,裝備自動化改造轉移陣地,準備以一車間為龍頭,打造一個集自動化、數字化于一體的智能制造樣板車間,實現鍛造點位機器人全覆蓋,成為鍛造公司第一個無人車間。
新質生產力,鍛造夢工廠。目前,東風鍛造已經在探索成立裝備新事業單元,通過推進產品和服務數字化,向著建設“智慧鍛造工廠”的夢想篤定前行。
撰稿編發:東風鍛造融媒體工作室